PPP模式-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9-05-21 17:38:02

PPP模式-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我国殡葬和公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情形愈加紧急,2015年为止人口己增加到137349万人,并且仍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我国已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共有耕地18亿亩,人均不足1.3亩,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我们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高人口增长率和老龄化问题表明了对墓地一定量的潜在需求,而土地的相对缺乏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年来由于经济上的富裕以及风水观的再度兴起使得民众对殡葬的形式、规模等都有了新的观念和要求。

1.1、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墓荒”现象

XXX目前全市只有一处经营性公墓,而XXX选择骨灰墓葬的比例仍然占到80%。预计5年后XXX90%的公墓将陷入无地可葬的‘死墓危机’。

1.2、殡葬服务业蓬勃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墓地需求也随之增加。随着居民需求及品质提升,死者为大,以孝为先,这些思想使得中国的殡葬文化崇尚奢侈华丽,讲究气势宏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祖先的尊重。这种消费心理促使公墓向高档化发展,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促进了殡葬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1.3、城市农村,多数存在不规范

我国现有城市公墓1831个,多数公墓布局不合理,公墓绿地系统生态景观效果差,综合效益偏低,纪念性景观功能缺失,艺术品位偏低,导致城市景观破碎,产生城市视觉污染。

目前我国农村公益性墓地近20万个,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绿化覆盖率偏低、尚未从生态和经济角度关注公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等问题,一些公益性墓地长期无专人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还存在村民在个人承包的土地上零散安葬骨灰(或遗体)并做坟头或建造标志性建筑物的问题。

2、模式内容

本项目属民生工程,项目回报机制采用特许经营收入分成,在项目运营期间,经营公司按照公司法独立核算,社会资本方按照股份分得利润。

XXX市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项目在PPP方案设计上充分借鉴了国内经典 PPP 合作案例的主要经验,把平等、契约、诚信、共赢等公私合作理念融入XXX市政府与XXX有限公司的协作开发和建设运营之中。其模式基本特征是:

1、政企合作

XXX市政府与XXX有限公司签订排他性的特许经营协议,特许XXX有限公司作为双方合作的项目公司(SPV),XXX有限公司投资方向公司投入注册资本金与项目开发资金。项目公司作为投资及开发主体,负责XXX市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市场运作,着力打造民生基础工程;XXX民政局履行政府职能,负责决策重大事项、制定规范标准、提供政策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的监管等,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2、特许经营

通过特许协议,XXX市政府将特许经营权授予运营公司,双方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运营公司投资人负责XXX市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项目的项目融资,并通过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筹集、垫付初期投入资金。此外,运营公司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协调机制,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

3、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基于政府的特许经营权,XXX有限公司为XXX市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项目投资、建设、开发、运营提供一揽子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咨询、运营服务等。

4、收益回报机制

双方合作的收益回报模式是使用者付费模式。XXX市公益性生态墓运营后在政府指导价格下对外提供的服务,社会资本方和政府按照股份比例分得利润。

5、公益责任机制

项目合作的基础是承当公益性墓地服务职责,项目运营中墓穴规划中的公益性墓地比例比低于30%。

6、风险分担机制

社会资本利润回报以运营公司利润为基础,政府不承担债务和经营风险。社会资本方通过市场化融资,以XXX市公益性生态墓地整体经营效果回收成本,获取企业盈利,同时承担政策、经营和债务等风险。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项目概况 1

1.1.1项目名称 1

1.1.2建设性质 1

1.1.3项目建设单位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2建设规模与内容 1

1.3 项目运作模式 2

1.3.1运作方式 2

1.3.2模式内容 2

1.3.3全生命周期成本 4

1.4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

1.4.1项目建设总投资 4

1.4.2资金筹措 4

1.5编制依据 5

1.6项目综合评价 5

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6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1.1我国殡葬事业的发展背景 8

2.1.2项目提出背景 10

2.1.3项目采用PPP模式建设背景 10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

2.2.1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2

2.2.2是新时期国家殡葬改革的需要 13

2.2.3是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2.2.4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 13

2.2.5是人们寄托哀思情怀的场所 14

第三章  市场行业分析 15

3.1我国殡葬和公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3.2国外墓地行业状况及优秀模式 16

3.3市场需求分析 18

3.4项目市场分析 19

3.4.1墓地开发的市场需求 19

3.4.2墓地开发的意义 19

3.4.3项目市场定位 19

3.5项目服务规模与建设标准 22

第四章  建场条件及场址选择 25

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 25

4.1.1地理位置 25

4.1.2场址概述 25

4.2厂(场)址建设条件 26

4.2.1自然、气象条件 26

4.2.2地质条件 27

4.2.3通区位 28

4.2.4 给排水条件 28

4.2.5 电力供应条件 28

4.2.6通讯条件 28

第五章  总体规划方案 30

5.1项目规划理念 30

5.2 项目规划原则 30

5.3务宗旨与目标 31

5.3.1服务宗旨 31

5.3.2建设要求 32

5.3.3建设目标 32

5.4总体规划要求 32

5.5场内外交通运输流量组织 33

5.6场区竖向及总平面布置要求 34

5.6.1竖向布置 34

5.6.2总平面布置 34

5.7项目总体功能布局 36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37

6.1工程建设规模 37

6.2建设内容 38

6.2.1内容概述 38

6.2.2具体建设内容 38

6.3结构设计 41

6.3.1基础 41

6.3.2墙体 41

6.3.3楼板及屋面 41

6.3.4内外部装修 42

6.4公用辅助工程 42

6.4.1场内道路 42

6.4.2景观与绿化 43

6.4.3监控、安全防范系统 44

6.4.4给排水工程 45

6.4.5供电工程 47

6.4.6弱电系统 50

6.4.7暖通工程 50

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 54

7.1环境影响分析 54

7.1.1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54

7.1.2建设项目对生态的影响分析 54

7.1.3大气、水、声、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55

7.2 环保措施 56

7.2.1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56

7.2.2其他环保措施 59

7.3劳动安全 60

7.3.1设计依据和原则 60

7.3.2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分析 60

7.3.3设计中采用的主要防范措施 61

第八章  项目组织管理与运作方式 62

8.1组织机构 62

8.2组织管理 62

8.3劳动定员 63

第九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 64

9.1项目管理 64

9.2项目的监督和评价 64

9.3项目实施进度 65

第十章  节  能 66

10.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66

10.1.1编制依据 66

10.1.2能源消耗状况 66

10.2建筑节能目标 68

10.3建筑节能要求 68

10.4电气节能要求 69

10.5空调通风节能要求 69

10.6节水措施 70

第十一章  消防 72

11.1主要设计依据 72

11.2建筑消防 72

1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4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5

12.1投资估算 75

12.1.1编制说明 75

12.1.2编制依据 75

12.1.3编制方法 75

12.1.4投资估算 76

12.2资金筹措 76

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 77

13.1财务评价 77

13.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77

13.3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77

13.4销售收入及利润估算 78

13.5财务分析 79

13.5.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79

13.5.2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0

13.6不确定性分析 80

13.6.1盈亏平衡分析 80

13.6.2敏感性分析 81

13.7财务评价结论 81

第十四章 项目物有所值分析 83

14.1 定量分析步骤 83

14.2 PSC值计算 83

14.2.1设定参照项目 83

14.2.2参数指标选择 84

14.2.3计算初始PSC值 85

14.2.4竞争性中立调整值 85

14.2.5风险承担成本 85

14.2.6折现率 86

14.2.7测算结果 86

14.3 PPP值计算 86

14.4 计算结果 87

14.5 物有所值评价结论 87

第十五章  社会影响分析 88

15.1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88

15.2 社会适应性分析 90

15.3 社会风险分析 91

15.3.1风险定性分析 91

15.3.2风险防范措施 91

第十六章 项目风险和对策分析 92

16.1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 92

16.2风险分配 94

16.2.1风险分配原则 94

16.2.2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95

16.3 风险程度分析 95

16.4 风险防范措施 96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98

17.1结论 98

17.2建议 98



返回列表页
联系方式